劉月琴?林選泉????????選泉設計 極致小美 系列???團隊義務做了一個小專題研究
???2015年1月21日,“上海外灘跨年踩踏事件調查報告”將其定性為是“......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應對處置不當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踩踏發(fā)后,媒體有各種反思,非常有意義,大多是還原現場事件、針對政府的管理和處置反思,但鮮有從“設計細節(jié)”角度來思考,面對36條失
去的生命,作為連續(xù)8年先后研究并主持設計“上海世博會場地公共空間、陸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間”的團隊,對城市高密度人群公共空間設計積累了點經驗,有責任對外灘踩踏事件進行“設計細節(jié)”反思,看外灘濱水帶是否存在設計需要改進的地方,以減少悲劇發(fā)生的后果,同時也給相關城市高密度人流區(qū)域建設與改造提供一個參考。警醒城市管理者和設計師,更多關注以人為本的細節(jié)。同樣也啟蒙者普羅大眾到底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市公共空間?
?????2007年開始啟動的上海外灘城市濱水區(qū)改造,方案階段采用國際競賽(7家境外3家國內),重大設計項目必然由境外機構中標國內設計機構深化實施,從各家設計方案來看,外灘這一重點城市的特殊地段的濱水區(qū)改造更多從景觀綠化、休閑空間、步行系統(tǒng)、歷史人文、地下空間、機動車交通角度考慮,從“車流,人流”的研究重點上,還是偏向“車流”,而對于外灘這個中外聞名的“旅游圣地”所面對的超高密度人流問題,需要采取的設計措施和空間應對策略缺少深入思考,也就是缺少從人的微觀視角來看待人流組織和人流引導問題。
????
?
?????與這次改造事件處于同樣時間節(jié)點的上海世博會,作為一次有預謀的“高密度”事件,作為上海世博會場地公共空間的總設計團隊,我們的設計從一開始就關注到高密度人流對場地設計的影響,世博前期做過人流分布的計算機模擬,對每個地塊出入口寬度根據人流測試確定寬度,設計以功能為導向,結論是在一平方米中能容納的極限是4.6人,設計考慮到80萬/天的極端高密度人流(事實是出現了103萬人流高峰)。因此在場地設計中要求外部場地空間設計基本以平地為主,幾乎不設臺階,也不設任何水體,場地上的許多配套設施如坐凳、遮蔭、舞臺、廁所等盡量采取可移動和可快速裝卸的特點。針對極端高密度人流與高溫天氣,在非餐飲高峰時段開放餐廳,讓人就坐避暑;地塊間楔形綠地不種灌木,便于人流應急疏散和通風[1]。?
?????當然,與世博會稍有不同的是,外灘是一個開放的城市空間,人流的來去是無法控制也無法預測的,但并不代表它無跡可尋,黃浦區(qū)有關管理者在去年的研究論文顯示:“由于黃浦區(qū)是上海的政治、經濟、行政、文化中心和重要的旅游景區(qū),平日游客人數約30萬,雙休日約60萬,節(jié)假日可達90萬。2013年國慶長假七天(1日至7日),南京路步行街、外灘、豫園商城三個開放式旅游區(qū)分別累計接待市民游客1180萬人次、880萬人次、238萬人次[2]”,所以這種高密度人流是始終存在的。?
?????同時,陳毅廣場這個點的人流是否是可以預測的呢?從外灘現狀圖可知,陳毅廣場處于外灘景觀帶一個相對核心的地段,西接上海市重要的步行風情街—南京路,也基本處于外灘萬國建筑群的中段(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同時地鐵10號和2號線的出口剛好也在南京東路上,大量的人流通過南京東路,穿過中山東一路上幾個臺階就可以上到陳毅廣場。?
?????同時上到陳毅廣場的觀光平臺,也是欣賞外灘建筑群以及浦東陸家嘴建筑群的最佳觀景位置。從官方數據可知:陳毅廣場面積大概是2877m2,是官方定位為“外灘風景區(qū)人員流量最大,密度最高的區(qū)域[3]”,從中山東一路通過9個大臺階上到陳毅廣場,但是從陳毅廣場上到觀景平臺則是通過其東南角上的兩級寬度只有6.2米的臺階上下,從當天晚上的人流數據可以看出,到23時到事件發(fā)生前,外灘風景區(qū)的人流量達到了31萬人,從相關資料顯示,整個外灘景觀帶的總面積只有15公頃,包括了所有的道路,建筑綠化面積[4],因此,就保守估計,到23點的時候,整個外灘風景區(qū)內人均場地面積只有0.48m2,而此時的陳毅廣場的人流已經達到10人/m2[5],人均場地面積只有0.1m2,而根據美國公共安全專業(yè)韋特墨的說法是,踩踏災難的臨界點是7人/m2。?
?????相關的景觀設計資料顯示:“設計中也考慮到了陳毅廣場是南京東路的‘水濱終端’,是整個外灘濱水區(qū)最為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以及人流集散轉換空間,主要提供節(jié)日慶典、人流集散、休閑休憩、拍照留念、觀瞻偉人等功能的需求,也是節(jié)假日舉行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4]?!彪m然為此預留了大的廣場空間,但是廣場空間與觀景平臺的連接確是靠兩個寬度為6.2的臺階來連接的,顯然對高密度人流活動規(guī)律缺乏重視。因為方案的設計者是境外機構,“當時設計最大的問題是人流量,國外設計機構無論如何也難以想象,外灘人流量多到什么地步[6]。”。也就是說外資機構對“中國人口眾多”的中國國情沒有實質的概念,對外灘人流多到什么程度沒有確切概念。因為對這個小細節(jié)不關注,因此到了2014年12月31日晚間23:35的時候,因為兩股人流在上下臺階中間僵持,并導致階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繼而引發(fā)踩踏。
???????這和上海世博會“排隊等候區(qū)”這塊“硬傷”很相似,當初上海世博會許多熱門國家自建館對中國“人口眾多”沒有實質概念,沒有或者象征性建設排隊等候區(qū),世博開園前,除了澳大利亞、阿聯酋、以色列、日本館等少數展館在館外設計了排隊遮陽等候區(qū)(但其實只有十幾米長容納不了多少人),其它所有展館都沒有在館外用地范圍內設置合理的排隊等候區(qū),盡管世博局對外國參展方提資要求中明確了需要設置排隊等候區(qū),隨之而來一系列問題。首先是排隊等候區(qū)的空間布局問題:由于展館基本上沒有設排隊等候區(qū),許多熱門展館的排隊區(qū)域只能順著展館繞圈圈,不夠再排到廣場上,再不行就從別的展館區(qū)域“借地”,像德國館、日本館、沙特館等排隊區(qū)不但把展館的安全出入口和廣場通道阻擋,還把臨近別的展館區(qū)域侵占了,場面比較無序缺乏安全。其次是隔離欄本身的形式問題:中國館、澳大利亞、美國、德國館等所有展館由于一開始都設置布條的“軟隔離”欄桿,面對“洶涌澎湃”潮水般的人流,軟隔離無法組織無序人流,場面一度失控。所以,出現了像澳大利亞等國家展館干脆“緊急”閉館,沒有中國武警出場維護秩序,“堅決”不開館[7]。
??????回過頭來,看看外灘,因為外灘本身存在千年一遇的防洪堤而形成的防汛空箱,對于中山東一路的道路標高為3.7m,而箱頂標高為6.9m,存在3.2m的高差,因此從陳毅廣場到觀景平臺有高差,需要設置人流聚散的轉換空間(圖1)。因此就設計本身而言,我們認為可以有下面幾點對策:
圖1:陳毅廣場窄臺階高落差現狀?
1.人流預測
?????首先要做的是對外灘人流進行引導,現在很多城市已經關注了中心城區(qū)的停車位引導系統(tǒng),但對于外灘這樣高度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否也應該有一個景區(qū)的人流引導系統(tǒng),在人群進入之前告知是否適宜前往。盡管外灘是開放的城市空間,但在今天移動大數據時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2015年跨年外灘人數的個推公司的“電子圍欄”技術[8],還有百度的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等。
2.設置大型的緩坡
????在空間設計時,注意設置大的銜接空間,盡量不要設置臺階,城市高密度人流公共空間哪怕設置2個臺階,都會增加踏空、摔倒的幾率。上海世博會經驗是廣場不設置任何臺階,外灘陳毅廣場這個高密度人廣場,合理的設計是采用大型緩坡上升的形式(圖2)。
圖2:采用大型緩坡形式外灘濱水空間
3.設置可拆卸組裝的隔離欄
?????如果出現超高密度人流,人流無序出現在緩坡的情況,可以在坡道上根據人流大小合理設置多道(依據人流通過斷面分析)分流的欄桿,上海世博會經驗是將排隊區(qū)1列的寬度集約到0.8-1.2米寬。而且這種欄桿不能采用布條的“軟隔離欄”,需要采用市政的“硬隔離欄”,欄桿端部可活動調節(jié),欄桿基礎采用可插入式,欄桿本身可以拆卸組裝,在平日人流量不多的時候,可以全部移除或者間隔移除隔離欄,如果保留隔離欄,人流可以在寬敞的隔離欄桿間的空間可以自由的上下,而一遇到節(jié)假日或是節(jié)日活動,調節(jié)移動端部欄桿,封閉中間的欄桿端部通道,只留一個進出的口,利用交警輔助引導人流(圖3)。同樣,也可以借鑒上海世博會最熱門沙特館,面對8-9小時超長時間排隊,我們研究不下二十幾種的排隊方案:之字形,回字形、直線形,同時武警領隊,一個個千人方陣前進,遇到急事臨時要出隊可以領卡,卡的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功能[7]?;剡^頭來看外灘,一旦人流密集超過管理極限,就需要在坡道的欄桿群里預先設置一條緊急通道,就像高速路上的快速撤離通道。如果這些通道在沒有事發(fā)的時候利用率低,且影響設計整體,那可以借用現有措施,比如通往觀景臺下的停車場的通道,我相信一般人不會去地下停車場逛的,所以它相對于景區(qū),人流量低,所以在未來,地下車庫的通道需要和應急車道、外部空間整合,和景區(qū)整合,可以讓人從應急通道中撤離,讓救護車第一時間到達事發(fā)地點。?
圖3:采用可拆卸組裝的隔離欄
4.設置大型的臺階
????如果非要設臺階,就設置大型臺階,為了防止單一面的臺階體量多大,中間可以采用設置綠化等“軟”的形式進行隔離,分割空間,柔化環(huán)境(圖4)。
圖4:采用大型臺階的外灘濱水空間
?????另外,城市空間的塑造,我們還是習慣站在空間載體本身,空間與空間的關系來談空間,但缺乏從城市節(jié)慶活動的角度
來規(guī)劃空間,設計空間,陳毅廣場也是被動的選擇來做為上??缒隉艄庑愕膱龅?,而不是主動選擇的結果。而一旦被選定,也沒有針對這樣的一種人群特征結合城市管理進行重新規(guī)劃設計。
??????城市最終還應該是人類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公共空間還應該是文化展示的舞臺,不能因為說今天外灘這件事的發(fā)生,就要取消掉所有的城市節(jié)氣活動,而是應該吸收教訓,為更好的建設與管理。
?????在過去的10年,中國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也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就像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的Daniel Burnham所說:“不做小的規(guī)劃,因為小規(guī)劃沒有激發(fā)人們血液的魔力……要做大規(guī)劃,……一旦實現,便永不消亡”,因此我們的城市中出現了很多宏大的規(guī)劃,宏大的建筑,但是對很多人性的細節(jié)關注不夠,也造成今天的城市粗看大氣,宏偉,但身處其中,就會發(fā)現城市的空間缺乏細節(jié)。我們來看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龍頭、中國金融城的典范?
和先行者的陸家嘴金融城[9]。1.7平方公里內林立著50多座高樓,匯聚著15萬人白領。作為“陸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間提升”的總設計方,2011年起我們對陸家嘴進行系統(tǒng)研究,通過現場及樓宇白領發(fā)放問卷、物業(yè)協(xié)調組織調查等多渠道廣泛調研,獲取關于交通、文化、信息等城市功能滿意度情況,發(fā)現陸家嘴竟然存在3大難題:打車停車難、餐飲吃飯難、行車認路難。用大眾語就是“路難走、車難停、樓難尋”。此外還有各種難困擾白領:便民健身難、信息聯動難、文化感知難等。陸家嘴有知名的中心綠地,雖然大但使用性可達性差,有美麗的濱江綠帶但間斷對內沒有連續(xù),有繁忙的街頭但卻沒有可停留的綠地。陸家嘴在“軟”環(huán)境上和紐約、東京等國際金融城相比,距離“宜居宜商”的環(huán)境有不少距,其實不僅是上?,F在很多城市中心區(qū)都面臨同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總體規(guī)劃時對公共空間考慮不夠,除了“硬”的建筑群外,“軟”的公共空間不是缺失,就是布局不合理,公共空間不怡人、沒有人情味,缺乏人性化設施,使用起來不方便,有空間卻沒活力。陸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間經過4年的改造,逐步完善了“八大功能系統(tǒng)”:公交候車系統(tǒng)、便民服務系統(tǒng)、金融標志系統(tǒng)文化展示系統(tǒng)、標識引導系統(tǒng)、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夜景照明系統(tǒng)、街道步行系統(tǒng),通過設計,最終是要實現有“個性”和“人性”的“精致陸家嘴”。
?????其實,改造后外灘濱江帶從宜人和人性角度來說,還是缺乏人性化設施,比如夏季遮陽降溫設施、合理的座椅、免費直飲水等。真正影響人們生活其實是一些很小的方面,小到一個吸煙點、無線WIFI點、直飲水點、出租車揚招點、餐飲點、便民服務亭、移動廁所、雕塑小品、演藝舞臺、行人標識、停車引導標識、信息發(fā)布屏、街道照明、無障礙設施、健身步道等等。但是正因為這些和我們最直接接觸的小東西,才組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環(huán)境,而作為城市建設者管理者、城市規(guī)劃師、景觀設計師總是忽略忽視他們[8]。即使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可以極大地方便市民,但是如何將小的設計做到精致,做到以人為本是值得城市深入研究的。
?
??????因此我們關注的不應該只是設計本身,還要關注以人為本的細節(jié)。中國城市化發(fā)展到了今天,我們要思考,解決城市公共空間問題更重要的是改變城市發(fā)展的思路,是從經濟以及交通快速發(fā)展的單一思維還是從生態(tài)保護,人本化關懷,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空間連續(xù)系統(tǒng)的多思維角度。我們從不缺乏的絢麗的設計理念,而是腳踏實地的實實在在的實施,哪怕是小小的人性化設施,關注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關注“細節(jié)設計”,正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就是我們選泉設計所倡導的“極致小美”,關注細節(jié)并做到極致。
???????????????謹以此文獻給外灘踩踏事件中不幸逝去的36個年輕生命。??
參考資料:
[1]寧中意.出位-—總設計師林選泉揭秘上海世博公共空間設計.中外建筑.2010(10)
[2]周正.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保衛(wèi)工作實務研究-以上海市黃浦區(qū)為例.公安研究,2014(5)
[3]微信公眾號:上海發(fā)布,2015年1月21日
[4]吳威,奚文沁,奚東帆.讓空間回歸市民—外灘濱水區(qū)景觀改造設計.中國園林,2011(7)
[5]騰五曉:陳毅廣場當時的人流量達到了10人/m2,CCTV新聞頻道: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問責與反思
[6]南方周末:踩踏事件:失守的守夜人,2015年1月8日
[7]林選泉.雜談“九死一生”的上海世博會之“排死”.中外景觀,2010(34)
[8]鳳凰網:獨家調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死神如何跨過4道應急關卡,2015年1月6日
[9]戴嘉旻,陸紅梅.專注. “小而美”設計--訪選泉設計創(chuàng)始人林選泉.園林,2015(2)
?---------------------------------------------------------
作者簡介:
林選泉 ?
1978年出生? 福建人? 碩士 ?高級工程師
上海建設工程評標專家??兼職教授
2010年度“上海榜樣人物”(十大海派人物)
上海世博會公共空間總設計師、世博建設功臣
設計與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與城市家具
主持100余項規(guī)劃與設計,發(fā)表過50多篇論文與作品并得到媒體40多次報道,作品獲獎10余次。
劉月琴 ?
1978年出生?? 福建人? 博士 ?高級規(guī)劃師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博士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Umas? 研究學者
2010年度上海五一巾幗獎 上海建設工程評標專家
?設計與研究方向為城市可持續(xù)性景觀規(guī)劃設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