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初入職場的您系列---什么是設計
很久以來,我通過自身的學習,到國外的訪學,實際的工程項目的鍛煉以及最近一些年頭的招聘,接觸過各種各樣的設計師,一直有個想法想來談談到底什么是設計,什
么是創(chuàng)意,以及諸如的等等,但很經(jīng)常的在想的時候,或是接觸事物的時候常有感觸,但到了真正落筆的時候卻又覺得很多東西一時不清楚應該如何組成一個邏輯合理的東西,我想這大概和我最近幾年寫博士論文所形成的思維僵死有點關系,一個東西在表達的時候,我總是試圖用一種科學合理的說法來進行書寫,甚至對寫作的格式都有一點僵化的思想。但這個問題已經(jīng)縈繞了我很多年,因此我還是想用隨筆的方式,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斷斷續(xù)續(xù)的寫寫吧,也算是對自己從業(yè)歷程的一點總結。
最近我有接觸一些來至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在網(wǎng)絡投簡歷的時候,我在職位說明的時候,希望不要弄一堆羅里羅嗦的自薦信呀,學校里一堆無用的證書,或是幾張不知道被仿了多少遍的一些手繪圖,就要求突出你自己對這個行業(yè)的認識,你覺得可以展示你自己在這個行業(yè)的能力的材料,不需要很多。但是對于國內(nèi)很多一般性的學校的學生,提供的大量的材料都是自己批的幾張sketch圖或是幾張手繪圖,能完整的展示自己設計思想的很少,在和一些來面試的學生,我也問他們,在這幾年的高校學習中,你能否指出一兩本書或是著作對于今天或是今后從事這個行業(yè)改變或是指引你方向的書,但很多學生就和我說,就是老師上課的一些教材書。這樣的表現(xiàn),從本科到碩士,從一般院校到較好的一些學校都有,總體來說,還是有點小失望的。
我覺得目前很多高校的培養(yǎng)模式是工具式培養(yǎng),應該來說是讓很多學生具有工具的能力,但是在設計的思想方面卻顯得比較空洞。很多孩子直接過來面試筆試就是畫一張圖,前面的分析,界面沒有,說明也只是涉及到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很多時候一個本身應該很精彩的東西被生生的弄的很生硬,無趣。說到底就城市規(guī)劃這個領域的規(guī)劃設計而言,雖然最終培養(yǎng)的機構是一個工科,林科以及美術院校,但很多時候還是基于一種工程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的,但應該知道,城市本身就是人類文化沉淀的一部分。但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在規(guī)劃設計的時候真的拋開文化的,歷史的社會的經(jīng)濟的實現(xiàn)條件,而僅僅只是坐在一個設計室的一臺電腦前,使用虛擬空間來進行空間構想,你想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東西不是千城一面都很難了。而正是這種工程科的背景,讓很多從業(yè)人員顯得沒有精神靈魂,沒有人文關懷,所以你就知道在美國60-70時年代和生態(tài)呼吁同時代的“人文方面”的反思,“美國城市的生與死”至今依然是城市歸還領域很重要,里程碑一樣的作用,而她的觀察者則是一個美國的一個接地氣的記者,而不是工程領域出生的人,甚至是霍華德,本身也不是一個城市規(guī)劃師。
所以就知識結構來說,一個合格的設計師應該是有一個工程的基礎,然后還應該配上人文的靈魂,而這種靈魂就應該射獵到歷史,文化,心理,經(jīng)濟,宗教等等各種方面的內(nèi)容。
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很多在校的大學生,他們一出來的時候,因為在學校更多的是培養(yǎng)所謂方案方面的東西,所以只要是所謂的畫圖功底好點的人都希望來做方案,這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他們真的可以借助學校那些虛擬條件來面對現(xiàn)在的問題嗎?就我觀察,就算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應屆畢業(yè)生,真的可以獨立調(diào)起大梁也大部分是三年以后的事情了,更何況很多躺著畢業(yè)的學生,混在擴招形式下的大學生。說到這里,我要相插一個小插曲,有一個小姑娘,她從智商和做事的情商來說還可以,但是結果畢業(yè)后大概1年就懷孕了,前面她所能做的很多事情還需要別人來手把手的教,還沒有完全上手,就面臨著企業(yè)要開始養(yǎng)活她的境地,而且生孩子以后大概3年的時間里是沒有辦法全心的放在工作上了,而她本身的能力還沒有到達獨擋一面的時候。所以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該行業(yè)的一個時間積累性,要想做好設計,是需要沉下心來,有很多體會是需要時間的,沒有到達這個時間,還是沒有辦法參透這其中的奧秘的。其中要吃的起苦,受的起罪,還要經(jīng)的起時間的推敲。而現(xiàn)在這種世風,有這種精神的孩子有,但也不能排除有些浮躁的人,因為本身就是一個混的想法,所以。。。。
關于持之以恒的問題,還將涉及到一個做人與做事的問題,拋開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這個探討來說, 很多人其實是沒有耐心真的潛入土壤,靜下心來好好的去做一件事,雖然成功時的鮮花與掌聲是讓人著迷的,但走到柳暗花明的這一天,卻是很多時候孤獨的面對不可獲知的明天的慢慢長路,而這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但是就像汲取天地之精華的山谷靈芝,這個過程漫長而且枯燥,精華汲取的過程也似乎感覺不到,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就急不可耐的,當在一家單位還沒有把屁股坐熱,就馬上要跳到下家了,原因是公司沒有給予施展才華的舞臺。任何一個公司,它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而一個人要了解一個公司的正常運作的過程,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多少也要2-3年的時間,而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在網(wǎng)絡上找工作的人,好像把跳槽變成一種常態(tài),或是一種慣性,一到時間不跳就不舒服,可你知道嗎,一個工程,從方案開始到建成,1年2年是常事,3年4年是大點規(guī)模項目的周期,這種頻繁跳槽的人,你是否真的了解一個項目真正運作的過程。
昨天,去聽了一場復旦大學的徐培華教授的講座,里面有講到因為各國不同的文化基因而造就的人的個性不同,對世界進步所做的貢獻也不同,講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種博大進深的,其中的中庸思想,就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做事是沒有一個死的規(guī)則,而是一種活的平衡,也就是這個原因,我認為也是讓我們在做事過程多了很多協(xié)調(diào)管理的成本,也因為這樣,所以今天我們的城市建設也少了一種精細,多了一點粗糙,也就是說,我們?nèi)鄙僖环N真的靜下心來,對以往的成果做一點總結,做一點改進的精神,我們總是很匆忙的從一個狀態(tài)到另外一種狀態(tài)。所以,靜下心來,對于一個人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也是很重要的。
于細微處,做一個生活的體驗者,做空間的藝術家----
作為建筑設計也好,景觀設計也罷,或者是城市設計,都是打造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環(huán)境,因為要做一個好的設計師,對于細微處的設計打磨而言,也是需要做一個豐富的生活體驗者,也就是說一定要清楚,我們不是為了畫好看的平面,而是做一個空間的藝術師。之前我們做過一個小問卷,去問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公園使用情況,其中一個參與調(diào)查的小姑娘去調(diào)查了老人,小孩,然后她也對她同齡的同學進行了調(diào)研,她反饋回來的信息是公園是給老人和小孩使用的,年輕人沒事一般也不會去公園逛蕩,這對當前只有一個花草和幾條不同等級的道路的公園,這樣的結論是成立的。問題是,做為設計師,我們?yōu)槭裁床环治鱿?,做為年輕人,如果你要使用公園,你希望的公園有些怎樣的功能,而不是死套公園設計規(guī)范。比如年輕人需要的健身設施,健身空間,以及一些可以作為公園配套設施的休閑小空間,在健身休閑的同時,也可以愜意的小憩喝喝咖啡,享受看與被看的風景。以及各種活動的發(fā)生器,而這些都需要自己真實的成為生活的體驗者。
對于居住區(qū)的設計,在成為媽媽之前,或者住宅只是你晚上休息的地方,你很難講它與《交往與空間》的很多分析結合在一起,對于前幾年蜂擁而起的各種風格的居住區(qū),更多的講究構圖,講究形式美感,而完全忽略了作為一個生活體驗者,當你每天帶著你的孩子在其中活動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過于構圖的空間,一定都不利小孩的活動軌跡。也許小孩要的只是一個面陽的大草坪,草坪旁邊可以供大人聚集的坐凳,帶有一些遮陰的樹,而不是各種石頭勾勒的奇怪的一會圓,一會方的空間,將整個空間分割撕裂。同時對于小小孩的父母,那種為了構圖而生的一個臺階的空間銜接,對于推嬰兒車以及小朋友的通行都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困難,而這卻是很多居住區(qū)沒有考量好的地方。不懂的合理利用居住區(qū)住宅間有限的陽光布置游玩空間,以及合理的避開因為高層建筑所產(chǎn)生的穿堂風。而這一切對設計細節(jié)的關注,如果不能做為一個有心的生活體驗者,只是每天在電腦前,思考這個地方是多個圓還是多個方,最后出來的總是很奇怪的空間。
本文版權屬于上海選泉建筑景觀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希望轉(zhuǎn)載注明出處,謝謝。
|